1.定義(d)-定義實施中的問題
運用精益分析工具中的流程分析方法,對系統實施和應用的全過程進行分析,并對各個環節中影響實施和應用的因素進行分析。通過過程分析和診斷,每個問題因素被分為三類:
①實施識別、實施、檢查和評估的標準缺失,相關工作效果難以衡量和改進。
②應用推廣的實施策略和機制不完善,落地應用效果有待提高。
(3)缺乏相應的約束和激勵機制,缺乏實施相關環節的動力。
2.測量(M)——確定實施要求標準
根據診斷結果,測量階段主要是識別文件的實施要求,并將識別要求集成到統一的表格中,從而實現管理體系實施的關鍵點、實施數據記錄的可視化和檢查評價的標準化。根據精益測量工具,我們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系統實施識別方法和標準:
①實施要點識別維度。
②記錄載體識別維度。
③適應范圍元素的維度。
第二步:確定并整合系統的具體實現需求。
識別集成維度后,梳理所選業務事項所屬管理體系的實施點和關鍵流程節點,明確將載體要素、實施記錄和控制要求集成到系統實施數據記錄識別集成表中。
第三步:設計實施檢查和問題處理跟蹤表。
檢查表的設計借鑒了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精益改進思想,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實施檢查表的閉環設計:
①確定檢查內容。
②問題定義與分析。
③問題整改。
④整改反饋。
3.分析(a)-對執行問題進行分析。
(1)建立聯動檢查小組。
②明確檢查內容。
③實施檢查。
④問題分析。
4.改進(一)-改進執行問題
①制定方案:根據問題描述、整改措施、責任部門、整改完成時間等要求,制定整改方案。
②落實整改:問題處理部門按照既定的整改方案進行整改,同時倒逼文件文本的優化和執行螺旋上升。
5.控制(c)-改善系統實施控制
①完善制度實施的相關機制。建立了制度剛性執行聯動檢查機制和問題處理機制,從檢查前、檢查中、檢查后三個流程環節促進了檢查工作的常態化、規范化。
②績效體系的設計與應用。該局設計了文件執行績效考核方案,檢查常態化與年度重點并重,鼓勵各部門和個人主動承擔責任,充分發揮制度執行檢查績效考核結果的輻射作用。
③進行宣傳和培訓。各專業部門應對《識別整合表》和《數據記錄實施檢查表》進行培訓。
三.實施效果
在精益轉型的背景下,某供電局開展了文件剛性執行的研究,具有“創樣板、提標準、減負、便于推廣”的價值。
1、“創新模式”——創新系統管理模式
①以“點”管“面”,抓住系統實施的關鍵點,促進系統的應用。
②從“結果”推“因”,從執行問題倒逼制度的優化和完善。
2、“提高標準”——提高系統檢查標準
(1)統一標準。基于體系的識別和整合,將體系文本中的關鍵點整合到識別表中,使用統一規范的檢驗工具和標準,有效改變了各專業檢驗不統一帶來的弊端。
②定量測量。實現量化檢查,分析文件剛性執行情況,客觀評價制度執行應用率,準確反映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制度持續優化和業務操作規范化。
3.“減負”——減輕基層工作負擔
①降低時間成本。一張鑒定集成表,從學習、執行、檢查、評估等方面解決了內容和標準的問題,簡化了內容,實現了基層減負。
②降低管理成本。通過系統識別的整合,可以細化管理內容,高效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
4.“利益推廣”——有利于體驗試點推廣
①成果標準化、通用化,有利于推廣使用。通過A局制度剛性執行的試點運行,文件變更識別表、文件執行數據記錄表、文件執行檢查表、設計、執行、應用的檢查機制、問題處理機制、績效考核機制等都是比較規范、標準化的指導性文件,在制度中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②管理價值明顯,有利于促進制度和操作規范的應用。
本項目成果的實施是基于一個地方的制度和運行規范管理的特點,運用精益六西格瑪DMAIC的改進工具和方法進行實施的推廣和改進,有助于促進供電局文件實施在制度上的基層落地和執行。
下一篇:質量體系對六西格瑪管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