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防成本。為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防止不良品產生的各種預防性費用。如質量管理部門或質檢部門為提高員工素質而發生的培訓費、宣傳費等預防性日常管理費用;設計、工藝、生產、銷售部門發生的質量改進措施費用,專職質量預防人員的工資費用等。
2.評估成本。用于質量檢驗活動的不同性質的質量費用。比如進貨原材料和外購商品檢驗發生的費用,生產過程中零部件和成品的檢驗費用,質檢員的工資福利等。產品質量檢驗是對實體的一個或多個特性進行測量、檢驗、測試或測量,并將結果與規定的要求進行比較,以確定每個特性是否合格的活動。由此可見,檢驗不僅指質量檢驗部門,還包括從事計量、檢驗、試驗和測量的部門,如計量室、理化實驗室、化驗室等。這些部門發生的所有與質量鑒定有關的費用都應包括在鑒定費用中。
3.內部損失成本。交付前產品未能滿足規定的質量要求而產生的成本。即產品出廠前(包括入庫后)因產品質量不符合標準要求而發生的損失費用,如廢品損失、返工損失、停工損失、減產損失、降級損失、質量事故分析處理費用等。
4.外部損失成本。產品交付后,由于不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而造成的索賠、修理、更換或名譽損失等損失費用。
5.外部質量保證費用是用戶為提供所需的客觀證據而支付的費用,包括特殊和額外的質量保證措施、程序、數據、驗證測試和評價費用。比如由國家認可的獨立第三方檢測檢驗機構對產品的專項安全性能進行檢測的費用,以及認證機構為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認證后監督檢查所支付的費用。簡而言之,外部質量保證成本主要發生在為合格評定支付的費用中。
通過質量成本數據的收集(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的整合)、統計、核算、分析和比較,及時了解產品質量狀況、質量改進效果及其對公司效益的影響,同時了解質量管理體系中各部門所承擔的質量責任的落實情況,從而及時準確地判斷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協調性和有效性。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形勢,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六西格瑪在質量成本管理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公司充分挖掘運營體系的各種潛力,加速培養支撐公司發展的各類人才,走質量效益型的發展道路;以提高質量管理水平、一次合格率、材料利用率和一等品率為目標,積極推進六西格瑪改善工程,加強企業質量文化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質量成本創新,做到“技術質量,國際一流;造福人類的綠色能源”,企業愿景不斷前行,穩步前進。